会员与行业展示

行业单位展示
我国辐射环境监测发展
撰写时间:2012-7-20 文章作者: 文章来源:

        辐射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辐射环境管理的基础,对环境放射性污染的防治是公众所关心的热点之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 1,环境保护部(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对全国的放射性污染防治工作依法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组织建立全国辐射环境监测体系,开展辐射环境监测工作。
        我国的辐射环境监测始于20世纪50年代核工业建立初期,当时主要由核设施营运者自行监测,监测范围局限于核设施周围地区。1964年我国开始进行大气层核试验,当时在全国设立了45个监测点,监测核试验的辐射环境响。其后,大气层核试验停止,这些监测点逐渐消亡。20世纪80年代,原国家环境保护系统地组织开展了全国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研究。随后于90年代又组织开展了针对核设施和核技术应用项目的放射性污染源调查和重点源监测,通过调查基本掌握了全国放射性污染的数量及其行业与地区分布,重点放射源的种类、放射性“三废”排放方式、对环境的污染情况与治理的现状,发现了以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为监督管理提出了对策和建议。近年来,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开始组织建设全国射环境监测网络,对重点核设施进行流出物监测和环境监测,对全国辐射环境质量进行监测。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国辐射环境监工作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局部到全国,得到了比较全面的发展。本文较全面地回顾了近25年来我国辐射环境监测工作的主要成绩,对未来工作的发展思路作了概述。
        全国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研究(1983-- 1990年)
        自1983年至1990年,原国家环境保护局依据环境保护法所赋予的职责,结合我国核工业、核技术利用和核电事业的发展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以摸清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及其分布为主要目的的“全国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研究;f21。该课题覆盖全国960万平方公里面积国土(不包括台湾省),基本上以25
        20世纪90年代开展的放射性污染源调查与重点源监测
        随着核能和核技术在我国的发展与应用日益广泛,环境放射性污染问题日渐受到关注。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从1993年起组织各省环保局的技术力量,对全国各类放射性污染源进行了历时2年的统计调查,除西藏外共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参加了调查工作。通过这次调查基本掌握了全国放射性污染源的数量、行业与地区分布、放射源的种类、放射性“三废,排放方式、对环境的污染情况与治理的现状,发现了以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为监督管理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大陆第一个核电站在浙江海盐秦山镇破土动工。经过二十年的建设,我国已形成了浙江秦山、广东大亚湾、江苏田湾三大核电基地。随着核电事业的发展,我国辐射监测能力得到了较快提高。浙江、广东、江苏先后开展了秦山一期、秦山二期、秦山三期、大亚湾、岭澳和田湾核电站运行前放射性本底调查。浙江、广东对已建核电站周围环境进行有计划的常规监测,同时不定期地对核电站流出物进行监督监测,建立了核电站外围连续监测系统。为适应核电发展的需要,浙江在1989年建设的我国第一个核电厂外环境连续监测系统的基础上,X02年又建成改进的秦山核电基地外围连续监测系统,该监测系统布点见图1。通过对核电站周围环境辐射水平和环境介质中放射性核素的监测,了解环境辐射水平的变化与放射性核素的累积情况,并结合流出物监测结果,估算核电厂周围公众受到的辐射剂量,验证与评价核电站安全运行和排放管理状况,评估核电站放射性物质的意外排放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为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决策提供技术支持,为公众提供安全信息。


       20世纪90年代开展的放射性伴生石煤矿开发和利用对环境影响研究
       自1991年至X02年,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原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在我国石煤储量占全国储量的90%以上的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和安徽5省,较全面系统地开展了放射性石煤伴生矿开发利用对环境影响的研究。

        近来,日本大地震引发核电站事故后,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全面启动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加强辐射环境监控预警和重点区域的应急移动监测。